廣仁堂中醫診所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仁堂中醫診所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仁堂中醫診所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仁堂中醫診所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仁堂中醫診所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仁堂中醫診所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仁堂中醫診所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ERMOII548548EEMNNKOE

 

內容簡介

  二戰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捲起一波獨立運動的浪潮,並在接下來幾十年內,勢不可擋的一波又一波成為形式上獨立的國家。去殖民化的反思風起雲湧,過往人類學與殖民主義過從甚密的關係,無所遁逃的被一一挑出、批判與指責。面臨人類學正當性的危機,以及整個田野環境劇烈的轉變,在這樣的氛圍下,二十世紀最後的二、三十年間,許多人類學家紛紛對於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提出相當深刻的反思,人類學這門學科也在這樣的反思下逐漸轉變。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是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強調旅行(travels) 與接觸(contacts)才是未竟的現代性研究中關鍵的場域。它的研究主題無遠弗屆,但如果要說有個共通的主題,那便是人類的位置 (location)是由移動與靜止所構成。本書集結的文章,企圖了解人們在各地間的移動行為,在這些來來去去的行為中,可以找出哪些世間的生存與互動的技巧?對於多元的未來又能構成何種資源?本書集結的文章只是拋磚引玉,企圖追蹤新、舊地圖,以及各式各樣人們的過境歷史,無論這些移動是自願或非自願。本書關切人們在移置(displacement)間所形成的差異、交錯的文化經驗,這個愈趨緊密 連接、但非同質的世界的結構與可能性。

  「博物館作為菁英主義與固定性的符號,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激增:從新國家首都到美拉尼西亞部落,從被遺棄的英國礦坑到全球性大都會區的族群社區。在地∕全球的接觸區,形塑認同與文化轉移的現場,或是封鎖和跨越的領域裡,這些機構都是「文化」差異下模糊未來的縮影。

  「我們不可能擺脫特定的種族和文化、階級和種性、性別與性、環境與歷史的結構。這不是被選擇或被迫存在的家鄉,而是作為世界旅行的場域:這是一項困難的邂逅與對話的機緣。任何關於一致性或普世性價值的新舊觀點,都沒有辦法解開文化政治的難題。田野工作,並不是在地生活,而是一連串旅行中的相遇。每個人都在移動,幾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在旅行中定居,而「根源」(roots)永遠先於「路徑」(routes)。

  「如此多重的定位是否僅是另一種後現代斷裂的症狀?人類學能否重塑成一個多樣路徑化的田野論壇,不同脈絡的知識可以參與批判性對話,對立卻彼此尊重?人類學可否培育出一種文化批判的影響力,在當中延伸其研究規則?答案仍不清楚,強力的、新穎有彈性的、中心化的勢力依舊存在。「田野」遺產在這門學科訓練裡依然強勢,並且帶有一種——或許具生產力的——深度模糊。

  「本書的集結,正是希望可以打破這種困境。當歷史的現實被理解為一連串未竟的邂逅時,我們是否可能將自己置身於某個歷史的定點,講述一則有條理的全球故事?什麼樣的圓滑、包容與自嘲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在交錯但非同質的現代性中,翻譯在不同路徑中具備何種條件?我們能否為「旅行的西方」找到新或舊的出路?面對諸如此類的疑問,《路徑》這本書努力抱持著某種希望,以及一種清澈的不確定性。」

本書架構

  本書計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多篇書寫風格迥異的文章組合而成,討論的議題跨越多種界線,從旅行筆記、博物館展示、文化評論、人類學理論反思、區域政治、閱讀拼貼……等。克里弗德自陳,這樣的「書寫與拼貼」手法是有意為之,目的是企圖鬆動對文化常識性的看法,揭露人類學田野工作與書寫再現的片段與過程。這種不講求各篇章書寫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正符合本書的主題─路徑,克里弗德正是希望大家更正視與關注人類學旅行、接觸與反思的部分,而人類學知識就是經過這樣的過程產生出來。

  第一部「旅行」,第一章是克里弗德在一場研討會發表的演講與討論,從旅行的文化切入談及許多人類學重要的概念:民族誌的階級觀念、局內人和局外人、邊界、翻譯、政治經濟的推力與拉力……等。第二章透過文獻的閱讀,講述一個世紀前一位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的人類學學者丁康的故事,丁康在一九二〇年代於美拉尼西亞萬那社進行十四個月嚴峻的田野工作之後,便死於瘧疾。正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自己寫過一本書,他的書都是由別人整理他的田野筆記與書信而出版,卻更能瞥見實際田野遭遇的狀況與過程。克里弗德有意讓我們去看見與反思這個過程。第三章從空間來談田野工作、旅行、以及人類學訓練,結合大量民族誌與人類學理論的閱讀,很正規與綿密的學術書寫與反思,試圖突破與鬆動對人類學田野工作僵固的想像。第四章其實是克里弗德對兩本書的閱讀與交錯引 用的拼貼,第一本書是美國陸軍上校與地理學家約翰·韋斯利·鮑威爾 (John Wesley Powell)以划船漂流過科羅拉多河大部分河段所做的 河流與峽谷探勘,鮑威爾湖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典型白種 男人英勇探險的書寫。第二本書是非裔美籍女同志作家奧德雷·洛德 (Audre Lorde)的自傳書寫,強調的是她的非典型與非正常:胖、視 障、女同志、黑人、移民後代。克里弗德刻意的交叉剪輯、拼貼、並置,章節主題是:白種族群。

  第二部「接觸」,第五、六、七章都呈現出一九九〇年代轉變中的博物館,反思博物館與殖民主義的關係已經成為必須具備的敏感度,反應在博物館的展示與政治,以及與(在地)原住民族的合作關係。更細緻的對於文化的接觸、轉譯、詮釋與再現,以及當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必須有更深刻的思考。第八章是旅遊筆記,透過旅遊來接觸文化遺址與當地原住民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形式。當地原住民用什麼態度與方法來面對旅遊市場?有沒有能力來因應?遭遇的影響是什麼?是當代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克里弗德記錄下九〇年代在墨西哥帕連克遺址的旅遊接觸與反思。

  第三部「未來」,關注廿世紀以來大規模離散與移民現象。第九章和第十一章都是關於移民的拼貼,可以有多種解讀。前者透過一九九〇年代波斯灣戰爭背景下的夏威夷中國移民,提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的質問。後者透過英國佛洛伊德博物館,瞥見佛洛伊德所收藏世界各地的古董與小物,以及他身為猶太人為規避納粹種族清洗而遷居,透過博物館展示對物件的重新組合、詮釋與拼貼,而有更多開放性的意義與反思浮現。第十章透過大量民族誌與理論的閱讀討論離散的概念與想像。第十二章針對美國加州的羅斯堡(Fort Ross)─現已改建成對遊客開放的遺址公園─從數段殖民歷史、全球資本主義與原住民族的存續……等面向,進行各種反思與對話。這本書也就結束在美國西部區域政治的討論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意識歷史學系榮譽教授,並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為當代文化反思論述之最重要學者,其跨學科觀點與批判包含人類學與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原住民研究、藝術、歷史,博物館學,與文學分析。著有《個人與神話》、《文化的困境》、《路徑:20世紀後期的旅行與翻譯》(1997)、《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2013)、《人類學邊緣》等書,同時與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編輯有《書寫文化》。

審譯者簡介

林徐達


  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譯有《文化批判人類學:一個正在實驗的人文科學》(2012);《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2017);審譯《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2019)

張瀠之

  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與澳洲Macquarie大學地理與規畫學系雙聯博士生。

導讀者簡介

吳明季


  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

譯者簡介

Kolas Yotaka


  Kolas Yotaka 為台灣花蓮縣玉里鎮哈拉灣部落阿美族人(樂合部落),生於新竹市,籍貫登記臺東縣。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曾與聶筱秋、胡忠帆、唐筱雯等合譯有貝爾(Paul A. Bell)合著之《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004年曾譯有朗恩.尹沙納(Ron Insana)所著之《股市趨勢密碼:如何預知市場下一步》(Trendwatching: Don’t Be Fooled by the Next Investment Fad, Mania, or Bubble,2002)。曾任民視記者、原住民族電視台新聞主播、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2016年當選不分區立法委員;2018年7月入閣為行政院發言人。

目錄

出版序
譯者序    ⅰ
導論     vii
原序  切入主題  1

第一部 旅行
第    一    章  旅行的文化  17
            討論 
第    二    章    美拉尼西亞的幽靈  59
第    三    章    空間實務:田野、旅行與人類學訓練  65
            學科的邊境
            田野工作的慣習
            改變田野路線
第    四    章    白種族群  115

第二部  接觸
第    五    章    西北岸的四個博物館:旅行反思  131 
第    六    章    天堂  183
第    七    章    博物館作為接觸區  229
            互惠
            剝削
            爭論
            在博物館的世界裡
第    八    章    帕連克(Palenque)日誌  269

第三部  未來
第    九    章    公羊年:一九九一年二月二日檀香山  293
第    十    章    離散  301
            追蹤離散
            離散的邊界
            離散論述的流通
            黑色大西洋
            猶太人的連結
            離散的過去與未來
第十一章        移民  347
            來源
            房間
            家庭錄影帶
            跨越
            漫遊
            收集
            諸多世界
第十二章        羅斯堡的沉思  373
            果園
            歷史
            俄屬美洲
            諸歷史
           「獵捕海獺和農耕」
            商品
            動物
            帝國
            牆
            諸多過往
            未來
參考書目        437
各章來源  461
致謝  463
索引  465
人名對照表  479
 
 

出版序

清澈的不確定性


  今日探討「田野工作」或是人類學研究本質論顯得既多餘卻又必要:一方面,當代跨域學科訓練包括社會學、教育學、文化政治、歷史學、經濟學、族群研究,甚至小說或藝術創作等,皆挪用了人類學式田野調查,因而加速了田野工作實踐的普遍化,以及去神秘化自身作為一項專業訓練的獨特調查方法。另一方面,「田野」概念已不同於過往侷限在遙遠異地研究的狹義空間定義,包括自身社會(甚至家族)、都會研究、乃至特定主題(如流行音樂、傳統市場、國族或文化認同、全球化資本主義),皆擴大了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範疇。換言之,人類學研究的調查對象不僅持續涵括大洋洲原住民族、少數或非主流族群這類古典他者命題,去地域化的「人類學觀點」也可以是近在咫尺,複雜度卻不減反增的自我覺察與反思揭露,並且這類研究往往涉及更大格局的環境歷史論述、跨國多點田野的比較研究,與必要深度的批判理論。

  然而,「田野工作」的流動性帶來更多的是對於空間實務的挑戰。究竟我們可以將「旅行」概念運用至哪種層次:移居、旅遊、離散、流亡、文化的遭逢、性別的、階級的、離開中心的、遊牧主義式的、去中心化的?田野又如何受政治性協商?因而,「移置」(displacement)在本書成為關鍵概念,既可能是一種涉及非定居形式的離散且解銜接(見本書頁319),也可能是一種移植(transplant,頁45),使得過程與結果得以持續或維護、跨越、回返,甚至破壞。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歷史是否存在多線詮釋的可能性,使得鬆綁原先認為由西方治理的全球世界體系、「搶救式收藏」、「我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這類簡單的命題或「單線命運觀」?如此一來,純粹的本真性是否存在?原民文化如何擺脫原始主義者的責難?作者提醒我們:「本真性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的議題」(頁217),因而本書《路徑》「抱持著某種(固執的)希望,以及一種清澈的不確定性」(頁15),透過以下幾項主題,試圖釐清這個混雜、交錯的現代世界:將田野工作賦予「旅行移居」的翻譯語彙;視離散的路徑作為回返根源的可能性;把歷史的相遇加以「接觸區」論述;揭露博物館的異質性與糾結的權力。

  清澈的不確定性。這似乎成為當代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題,或者至少對於詮釋人類學這些試圖檢視人類學知識生產的研究者來說,今日涉及殖民霸權、全球資訊、歷史的不對等接觸、博物館收藏、原民藝術策展等諸多特性皆已是並置且異質,複雜而糾結。書中(第六章)〈天堂〉策展中口香糖包裝紙所做成的頭飾,以及非洲與歐洲互用對方藝術遺產卻有著兩極化的接觸觀點(見頁247),這類策展或是博物館收藏都呈顯了原民抵抗、妥協或共謀的歷史過程,於是「文物回返部落」所涉及的殖民支配僅是這複雜歷史與職權政治中的一環,其中包括複雜衝突的文物擁有權與原民正義,以及總是具有高張力的部落政治現場,和同時帶有教育、保存與霸權論述的博物館主張(頁258-261;同時也參見本書第五章,以及《復返》第七章)。

  當代文化研究不再是追求一致性意見——所謂的「整合性觀點」都必然涉及遲疑與協商——即便是李維史陀的「萬花筒」觀點(一種基本結構元素不變卻有著無窮的組合形式),都不足以解釋文化歷史的複雜過程。相反地,現今許多普世價值與政治文化觀點業已遭到挑戰,更多歧異與不確定性的論述持續提出,新的意義等待詮釋與翻譯。在這個面向上,這個世界變得愈加無法預測或是提出普遍性結論,從另一思維看來,也變得愈加繽紛燦爛了。這或許正是人類學研究非常習慣(甚至樂見)的處境;這種觀點並不討喜並且帶來更多思緒與疑問,但這門專業(允許我挪用作者的話語)始終「維持一種更複雜、同時更不穩定的限制和可能性的概念,嚴峻又充滿希望的願景」(頁429)。
 
林徐達

關於本書的出版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1997)是作者詹姆斯・克里弗德之「民族誌反思」三部曲作品中繼《文化的困境》(1988)之後的第二本著作。我欽佩桂冠圖書公司在出版業景氣不佳的時代裡,允諾原住民籍譯者Kolas Yotaka女士的翻譯計畫。同時,一如先前我在第三部曲《復返》中譯本(2017)的出版序中所言,我有幸主持這三部曲的翻譯計畫,承蒙科技部「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的補助得以陸續出版,並且由我任教單位的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班學生協助本譯著的審定校對和撰寫導論。在這群博士生幾年(但看似無盡期的)研究生涯裡,我對於他們嚴謹治學、堅持原民正義、自我批判,以及每一位博士生背後龐大的族群情感和職責感到尊敬與莫名的重量。

  原著注釋部分列於文末,但考量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中文版的注釋部分則列於頁面底部。本譯著同時應「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的要求,將原著英文頁碼列於書側;索引部分則維持以英文頁碼標注,請讀者們自行參照關鍵詞彙。為了這系列譯著詞彙的統一以及維持作者筆調的翻譯一致性,由我做最後的修改潤飾並且增加若干譯注,當然也由我負起審譯之責。這過程中我特別感謝作者克里弗德的友誼與支持,以及此一翻譯計畫的科技部審查委員無比耐心的中英檢閱,並且在譯文上令人折服的精闢意見。當然,尚包括對這一系列滿心期許且不離不棄的讀者們,謝謝你們。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06616
  • 規格:平裝 / 522頁 / 15 x 21 x 2.6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汽車跑的快不快,全看發動機的排量大小,而心肺功能就好比我們「身體的發動機」!我們都知道心血管系統的重要性,但是在鍛鍊的時候卻常常忽略。 ... 很多人走進健身房,一般教練會做一個身體成分測試,然後根據個人健身目的,教練會給你設計方案,方案的形式無非就兩種:第一無非就是無氧的力量訓練:包括徒手的力量訓練或是器械上的力量訓練;第二有氧訓練:跑步、游泳等。通常訓練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的身體沒有明顯的變化,有時候會覺得身體很疲勞,大腦還算清醒,但是卻時常失眠,沒有休息好導致第二天也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去工作和生活。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反思,是不是運動量和強度太大了,導致肌肉疲勞!很多人鍛鍊都喜歡強度較大的力量訓練,認為強度越大訓練效果也就越好,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 ... 鍛鍊之前首先要了解你身體的發動機——心血管系統。如果你的心血管系統天生不是很好,一上來就做高強度的訓練,那麼你運動的風險就會非常大,很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危險,嚴重的可能會發生猝死。所以我們在鍛鍊的過程中要規避運動風險,首先得先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 一、心肺功能: 眾所周知,人體從安靜狀態進入運動狀態,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必須做出適時、適度的改變,以此來滿足運動時的需要。機體在運動時主要是依靠心血管系統的血液循環和心肺功能的氣體交換來完成的。心臟和血管系統構成人體的循環系統。其主要的功能是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使機體的新陳代謝不斷進行。機體和外界環境之間要進行氣體交換,而氣體交換和運輸主要是在肺部進行的。氧氣由肺部吸入,所以肺部容量和肺通氣量大小很重要。心臟通過泵血功能使血液循環,把氧氣運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 心率是循環系統機能簡單易行的指標,在鍛鍊時我們常用心率來反映運動強度和生理負荷量,故心臟跳動的強弱會影響血液的流量。 二、自測你的心肺功能 ... 每個人心肺功能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主要是受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訓練影響。常用最大攝氧量值的測試來評價一個人心血管水平和心肺功能。最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的極限水平時,單位時間內所社區的氧量成為最大攝氧量。也稱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耗氧量。簡單說最大攝氧量就是你在運動中獲取的最大氧氣量。它反映機體吸入氧、運輸氧和利用氧的能力。這個指標越高,說明你的心血管系統、心肺功能越好。 ... 對於正常成年人一般來說,男性這個指標達到40,女性達到36才算及格;54以上算優秀;優秀的耐力運動員能達到88;指標在及格線以下,運動風險會很高,都是有猝死的風險的。如果最大攝氧量指標值低於及格線,一定要注意運動強度。另外最大攝氧量值比較低,那麼你得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相應的增加。 想要了解自己身體情況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自己用手去測自己的脈搏,弊端就是跑步運動時不太容易持續的測量,誤差還比較大。 ... 第二種方法就是買一個專業的心率表或者運動手環,裡面會有最大攝氧量這個指標,運動時也能看到這個指標在不斷的改善變化,對照這些值,你就可以評估自己在什麼樣的水平位置上,你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適合的運動強度。 三、適合心肺功能訓練的運動心率區間 實際上一般我們建議的運動強度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喘氣比較急促的時候,千萬不要氣息喘喘的程度。在運動之前建議先用「卡氏公式」計算一下自己的運動心率範圍。如果你今年是30歲,清晨醒來後測試自己的脈搏是75次,那適合你的心率是138到150次。心率是了解循環系統機能的最簡單指標,每個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就叫最大心率。 心肺訓練心率=(220-年齡-靜態心率)×(55%~65%)+靜態心率 四、改善心肺功能 首先我知道高強度的力量訓練是不能夠幫助我們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的,在了解了運動心率後,我們也發現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通國跑步去改善自己的心肺功能。跑步的時需要抬腿身體也會有個瞬間的騰空,這樣心率有可能一下子變大,超出你運動心率的區間,這樣的強度並不適合;再者如果體重較大,跑步時膝蓋的壓力會特別大,要防止損傷。如果你的心肺功能不是那麼好的,更建議去做走路或者快走形式的有氧。 ... 鍛鍊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循序漸進的基礎就是你要先了解你的心肺功能,知道你的運動心率區間,然後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一般提高心肺的適宜運動時間是20-30分鐘。運動頻率也不需要你天天進行,一天休息一天鍛鍊。只有進行科學的鍛鍊,你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再慢慢的提高。還有要注意的是,訓練你的心肺功能首先得有個好睡眠,如果你睡的不好的時候,補覺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你沒有睡好的時候不要去做有強度的訓練。一是存在風險,二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睡眠不好的時候,建議去做一些舒緩性的運動,比如拉伸和瑜伽之類的,讓身體和精神都能得到一個較好的放鬆。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fit/44ryp62.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3687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溪湖減肥中醫門診諮詢鹿谷鄉臀部瘦身中醫診所鹿港不搭配西藥的中醫門診埔鹽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魚池鄉更年期減重門診 永靖減重中醫調理 針對肥胖減重瘦身推薦的南投中醫診所永靖有效的中醫減重配方 埔里不搭配西藥的中醫門診 穴位埋線減重效果好的鹿港中醫診所推薦彰化芬園減重中醫診所門診諮詢 彰化車站附近推薦體質調理減重中醫診所 穴位埋線減重效果好的和美中醫診所推薦竹山減重中醫調理 永靖控制食慾方式的中醫減肥方式 彰化中醫減重哪間有效,大家都推薦這間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熱搜款都在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